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

莫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变“摆设”

2021年08月03日 07:31    来源: 经济日报    

  完善金融支持科创体系,这不仅是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,也是广大科技型企业的殷切期盼。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,重点是要完善信贷支持科技的体制机制、创新信贷产品体系,如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、信用贷款等。

  日前,北京银保监局、北京市知识产权局、北京市科委、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做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关工作的通知》,要求各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,力争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年累放贷款金额逐年合理增长;已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,力争实现年累放贷款金额较上年增速不低于20%。

  笔者认为,对于普遍缺乏抵押物及信用信息的初创型科技企业来说,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着实是一场“及时雨”,能够让企业的“知产”变“资产”,进一步提升融资便利度。

  但需要注意的是,尽管备受重视,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落地效果并不尽如人意,有些甚至变成了“摆设”——在给科技型企业授信时,银行仍沿用传统标准,并未将知识产权作为主要授信因素,但同时,银行又给传统信贷产品“套”上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外衣,将其作为应对监管考核的“门面”。

  为何会出现以上现象?好政策为何难落地?主要问题集中在三方面,即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、处置变现难、信用风险不易控制,银行在推进的过程中可谓“拦路虎”众多。

  首先,由于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并不完善,知识产权价值面临“评估难”。众所周知,作为质押物,银行要根据某项知识产权的价值来决定其可以担保的贷款额度,但问题是由谁来评估?由于“隔行如隔山”,各家银行普遍缺乏能“看懂”知识产权价值的专业型人才,那么评估工作就自然落到了第三方机构。但第三方评估也面临两个问题:一是评估是否准确、是否有公信力;二是评估费用由谁来出,如果由企业承担,那么无疑将抬高小微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。

  其次,一旦企业无法偿还贷款,知识产权的处置、流转也较困难,银行常常面临质押物无法变现的窘境。笔者在调研采访中发现,若某项知识产权在授信评估时价值为300万元,银行放款100万元,后续企业出现了无法偿债的情况,银行需要将质押物处置变现,但最终却只能变现20万元或者30万元,如此巨大的风险缺口,足以阻碍该项业务的推进脚步。

  再次,知识产权质押的登记耗时长,难以满足小微企业“短、频、急”的融资需求。笔者在调研中发现,如果是专利权质押,企业去当地的知识产权局办理相关手续即可,用时较短通常为一周;但如果涉及版权质押,手续则普遍耗时较长,企业需要去国家知识产权局查询、认定,过程长达一个月至两个月。

  为了有效缓解上述问题,笔者建议,接下来要重点完善知识产权质押的处置流转体系,提高知识产权交易的活跃度;同时,进一步完善风险分担机制,用好贴息贴费政策,丰富风险补偿渠道,让好政策真正落地生根、惠及企业。

(责任编辑:关婧)


    中国经济网声明: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,属作者个人观点,仅供投资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精彩图片
上市全观察

莫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变“摆设”

2021-08-03 07:31 来源:经济日报
查看余下全文